Industry Watch

博彩平台观点

中国智能汽车“新名片”——车载激光雷达产业浅析

发布日期:2024-05-13

来源:澳门新葡京

2024年2月,美国国防部针对我国高科技领域公布新一轮制裁清单,激光雷达企业禾赛科技、武汉际上导航被列入清单。从2018年激光雷达完全被美国公司垄断,到目前禾赛科技、图达通等中国企业成为路斯特、Cruise、Zoox、百度Apollo、理想汽车、小米汽车等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及自动驾驶汽车公司主要供应商,短短6年,我国激光雷达由进口依赖,转变为“反向卡脖”,成为智能汽车对外“新名片”。

PART ONE 发展现状

市场规模: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带动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快速增长。2022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120亿元,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63%。中国激光雷达市场规模26亿元,同比增长40%,其中车载领域占比39%,机器人领域占比6%,智慧城市及其他领域占比55%。2023年中国市场乘用车(不含进出口)前装标配激光雷达交付新车约44万辆,占比5%,标配激光雷达约57万颗,同比增长341%。

市场主体:集中度高,行业竞争激烈。天眼查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国内激光雷达企业90余家,其中广东省最多,占比约28%;北京市其次,约17%;江苏省第三,约14%。其中禾赛科技、图达通、速腾聚创、华为技术和探维科技等已率先实现车规量产交付,2023年激光雷达上车量(不含进口)占国内超80%市场份额。


图1 国内主要省市激光雷达企业情况

技术水平:有望领跑全球。中国在激光雷达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数已超美国和日本,占全球市场50%以上。禾赛科技Pandar系列产品的实际测距、点云数量、全距离精度、反射强度分离度等关键指标,超越美国Velodyne公司HDL-64和Ouster公司OS1-64等国际知名竞品;图达通提供的图像级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全球领先;速腾聚创专注于价格较低的驾驶辅助激光雷达,其研发的中长距激光雷达MX,引领行业进入“千元机”时代。

PART TWO 存在问题

关键技术仍待突破。目前已量产的激光雷达都是半固态,其内置机械部件需通过高频振动进行水平和竖直方向扫描,极易引起元器件的老化。固态激光雷达具有体积小、量产成本和量产难度低的优点,为未来最优选择,但要想实现真正固态激光雷达“上车”,测距瓶颈仍有待突破。

上游核心元器件被美日垄断。上游探测器市场由日本山崎和索尼、美国安森美等厂商主导,主控芯片一般采用FPGA,由美国的赛灵思、阿尔特拉、莱迪思垄断。被列入美国制裁清单的禾赛科技、速腾聚创、览沃和华为等企业在FPGA芯片方面可能面临“卡脖子”风险。

高成本限制产业规模化。目前国产激光雷达售价约500-1000美元一颗,虽然比最初十万美元进口价格已大幅下降,但相比100-300美元的毫米波雷达、20-25美元的摄像头,激光雷达不具有成本优势。当前,激光雷达依然只是中高端车型的核心部件。

PART THREE 相关建议

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,作为L3及以上自动驾驶系统必备传感器,激光雷达已成为中国智能汽车“新名片”,建议从技术创新、自主可控、推广应用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,推动激光雷达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
一是加强关键技术创新。重点围绕激光发射、采集和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、芯片集成化设计及多传感器感知融合技术等加大创新支持力度,攻克固态激光雷达探测距离等技术瓶颈。鼓励产研结合,发挥龙头企业、高校、研究院所等产业资源,开展核心技术攻关,降低生产成本,提高产品性能。

二是推动产业链上游国产化替代。将激光雷达光电探测器、FPGA芯片、模拟芯片等上游关键零部件纳入元器件产业发展计划,加强产业资金、税收优惠等支持,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产业链上游关键领域。

三是推动上中下游产业协同合作。聚焦主要应用场景,依托下游重点企业,以“上车”应用为导向,通过设置项目专项,引导采购自主激光雷达产品,通过持续优化、试错更新,满足相关性能要求,加速国产激光雷达产业规模化应用。

作 者

李桂丽,中级经济师,长期从事新能源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行业研究

鲁楠,高级经济师、咨询工程师(投资),长期从事新能源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行业研究 

更多资讯

400-6610-910